子宫腺肌症患者除了痛经、月经量大、不孕等常见症状,往往还伴有其他并发症状,比如恶心呕吐、便秘、性交痛等。
便秘:
就便秘而言,子宫腺肌症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子宫增大,压迫到了直肠,使肠蠕动变慢导致的。另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结节会在盆腔的最低点,即子宫直肠陷窝存在,这样也可能会影响到肠道,从而产生便秘。
爱发火:
子宫腺肌症患者“有脾气”,这是很正常的。“爱发火”应该算是比较轻的,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抑郁症,甚至极端的会陷入“人间不值得”,起轻生之念的不是没有。子宫腺肌症是妇科疑难症,号称“不死的癌症”,得了这个病,人生也算是遭逢了一场大变故,一场大变故可能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更何况小脾气呢。所以腺肌症患者“爱发火”是很正常的,在长期饱受痛经、贫血、不孕等病痛的折磨下,人的情绪有时难免会失控,这是情理之中的。甚至一些平素脾气温和的人,因为子宫腺肌症而性情大变,换了个人似的,有的家人不理解,那就可能导致夫妻失和、家庭不和睦等,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都会大打折扣。所以,腺肌症患者也是一个亟需被理解、被关照的群体。
脸上长斑:
我们常说长斑多数是内分泌失调或者黑色素沉着造成的,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色素性疾病,它的发生大多是在遗传、个人体质的前提下,再接受紫外线照射,或者是某些药物、疾病的影响下而发病。部分子宫腺肌症患者脸上长斑,一般和体内雌激素增高,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大导致的贫血、气血不足,以及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对于这种情况,如欲祛斑,则需要兼顾治疗腺肌症疾病,优先解决掉这个疾病因素。
我每天都会接诊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安排很多台腺肌症保宫手术,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术后康复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改变的不只是身体健康状况,而是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包括面部的色斑状况,也会得到很大程度地减轻,有明显改善。对于祛斑,可能我们每个女人都有一本祛斑秘籍,但作为医生,我的建议是除了优先治疗合并的疾病外,还应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中曝晒,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这样的食物具有淡化色斑的作用。日常生活中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
对我们女人而言,长斑是一件很苦恼的事,祛斑更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但与之相比,健康才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的事。疾病永远是最大的“斑点”,健康无疑是最靓的底色.
分享:
女性外阴部瘙痒不但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的还可导致夫妻不和,日久不愈还可导致多种疾病同时发生。因此,女性外阴部瘙痒是妇女常见而又不可忽视的症状,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1、真菌性阴道炎:
外阴、阴道瘙痒、外阴潮红、伴豆渣样白带,有异味,搔抓后可引起外阴皮炎湿疹性改变。
2、阴道毛滴虫病:
外阴、阴道瘙痒,有泡沫样白带,常伴有特殊异味,搔抓后同样外阴部皮炎湿疹性改变。做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与上面的病样区别开。
3、阴虱病:
阴虱常贴伏于皮肤表面或附于阴毛根部,阴虱卵呈灰白色、针头大小。阴虱的叮咬及其毒汁、排泄物可导致皮肤发痒、可产生脱屑,并继发湿疹样改变和毛囊炎。
4、蛲虫感染:
主要侵犯幼女,成年女性也可感染,当夜间肛门松弛时,蛲虫从直肠内爬出游动到外阴部交配产卵,并刺激外阴部皮肤粘膜,引起局部瘙痒。
5、疥虫感染:
引起疥疮时,外部皮损最严重,故局部瘙痒也最明显。
6、局部皮肤不洁:
有些女性使用卫生纸方法不当,外阴部皮肤受经血、阴道分泌物,甚至尿液、粪便和汗液的浸渍而使局部皮肤发生慢性炎症,从而引起外阴部瘙痒。
7、药物过敏:
过敏体质的女性服用磺胺类或其他药物引起的“固定型药疹”,常发生在外阴部皮粘膜交界处,除了局部瘙痒外,可并发糜烂、渗液。使用药物做阴道冲洗或阴道内置入,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接触性皮炎也可发生外阴瘙痒。
8、外阴部皮肤疾病:
股癣的皮肤损害常扩大到外阴部,引起局部剧烈瘙痒。外阴部湿疹和神经性皮炎引起的局部瘙痒更为剧烈,前者表现为局部皮肤边界不清的丘疹水疱及糜烂渗液,后者因搔抓常出现皮肤增厚苔伴藓化。外阴部白斑除引起局部瘙痒外,常伴发外阴营养不良,皮肤萎缩。
9、病毒感染:
尖锐湿疣大多发生在女性阴道壁、宫颈口及外阴部,还会出现带有恶臭的白带。发生在外阴部的传染性软疣多表现为中央有脐窝样凹陷的圆形丘疹,也可引起外阴部瘙痒。生殖器疱疹多表现为尿道口及阴道壁出现米粒大小且明亮的水疱,伴有局部瘙痒。
10、性交过敏:
这是两性生活期间发生的过敏反映。分别有对精液过敏,避孕套过敏 ,摩擦过敏者。
11、其他原因:
女性患糖尿病时,由于尿糖对外阴皮肤的刺激,容易并发毒菌性外阴及阴道炎,引起外阴瘙痒。患肝胆及其他疾病出现黄疸时,因血液内胆红质增高,皮肤受胆盐的刺激也可发生外阴瘙痒。此外,有些女性在精神紧张时还会因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外阴瘙痒。
女性患外阴瘙痒症后,应注意保持外阴部皮肤清洁干燥,内裤要宽松透气,禁用肥皂水或刺激性洗涤剂擦洗,尽量控制抓挠止痒,不食辛辣及过敏性食物。
分享:
(津)医广【2024】第04-0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