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二级专业妇产
天津医大医联体
京津三甲医生
首页文章详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及治疗考虑

文章发布时间
2023-06-29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及治疗考虑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此病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0―40岁妇女居多。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症关系密切,号称育龄妇女不孕的“隐形杀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症发病率为30%~50%,是非子宫内膜异位症人群的20倍;同时40%~50%的不孕症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如何导致不孕的呢?由于怀孕需要“种子”(卵巢能排出卵子)、“道路通畅”(精子与卵子相遇及受精卵运送到宫腔的必经之路)及“土壤肥沃”(子宫内膜等胚胎生长发育的场所)。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原因主要是影响了上述环节而造成的。

  可能因素:

  1、机械性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常有盆腔粘连,重度患者不孕的原因可能与盆腔内器官和组织广泛粘连以致影响卵子的排出,造成输卵管蠕动减弱甚至粘连,导致输卵管无法拾卵,受精卵无法正常运行至子宫等都有关。

  2、卵巢功能异常: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伴有多种卵巢功能异常,如LH峰值异常、卵泡发育异常、无排卵、高泌乳素血症、黄体功能不全、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其发生率均高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人群。如LUFS为卵巢无排卵,但卵泡细胞出现黄素化,患者虽然基础体温呈双相,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但因为无排卵,而无受孕可能。已经有很多文献报告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的发生率较正常妇女显着升高,所以多发生不孕。再比如黄体功能不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泡和黄体细胞上的LH受体数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少,导致黄体期黄体分泌的激素不足而影响受孕。

  3、自身免疫反应: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淋巴细胞会产生一种抗子宫内膜抗体,这种抗体可干扰早期受精卵的输送和着床,同时腹腔内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存在而引起大量的巨噬细胞的聚集,这种巨噬细胞可以吞噬精子和干扰受精卵细胞的分裂,从而导致不孕。临床上发现,即使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不多,盆腔解剖无明显异常的轻症患者亦可不孕。可能与该因素及盆腔炎症反应有关。

  4、着床障碍与流产: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影响早期胚胎发育,有黄体功能异常及宫腔内环境异常,干扰早期胚胎的发育及植入,导致着床障碍及流产。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流产率高于一般人群。

  5、其他原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性交时会发生深部的性交痛,或多或少会影响患者的情绪,甚至抑制排卵。

  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相关性不孕的治疗考虑

  如果育龄期妇女不孕考虑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建议尽快腹腔镜手术治疗,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相关不孕如果仅采取药物治疗,往往达不到怀孕的目的,且浪费了时间,术后宜尽快受孕,术后半年是怀孕的“黄金时期”;当然,年龄大,卵巢储备功能不良,既往手术后仍未能如愿怀孕的,以及复发性的重度内异症,可以考虑辅助生殖技术怀孕,辅助生殖技术前应用药物3个月,可以增加成功的几率。

分享:

子宫输卵管再通术

   输卵管梗阻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女性不孕症的30%-50%,并且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宫腔操作的次数增加及其它的非炎症行病变的增多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输卵管介入诊疗的技术的出现和不断的发展,使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的诊治疗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成为输卵管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黄德佳

      输卵管梗阻的诊疗技术有助于明确输卵管是否真正的阻塞,阻塞的确切部位及原因及原因,并能对阻塞部位的进行直接的介入再通术及药物灌注等治疗。操作方便且并发症少,在我院,将传统的中医药和介入结合治疗,进一步丰富了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综合治疗。

     本科通过利用最为先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及高压注射器推注造影剂造影发现,对比传统的胃肠机设备配合手推造影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利用目前最为现在的GE血管造影机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有高清晰成像的优势,高压注射器造影相对手工推注造影,能保持限压同时匀速的推注造影剂,避免了手推造影剂所造成的假阴性结果。在行造影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病人行造影后,胃肠机上显示输卵管梗阻的病人,输卵管开通,直接怀孕。



   造影见双侧输卵管阻塞

造影结束先用导丝开通右侧输卵管

   右侧输卵管开通并见造影剂顺畅通过输卵管弥散盆腔

  同样开通左侧输卵管

  左侧输卵管开通见造影见对比剂剂顺利经过输卵管进入盆腔

输卵管再通术后,患者顺利怀孕!

分享:

上一篇
相关阅读
津ICP备19008783号

(津)医广【2024】第04-09-01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医院首页
首页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电话问诊
电话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