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二级专业妇产
天津医大医联体
京津三甲医生
首页文章详情

如何面对更年期综合征的困惑?

文章发布时间
2023-06-21

如何面对更年期综合征的困惑?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或手术摘除卵巢以及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低下而引起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一般发生在45~55岁之间,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年龄在40~65岁,平均年龄为48岁左右,发病率为80%。且近年来有发病年龄提早、发病率上升的趋势。症状的出现一般与雌激素分泌减少的速度和程度相一致。另外与个人体质,健康状态、社会环境以及精神神经因素有密切关系。

  更年期的表现一般是综合性的,多见于闭经、月经不规则、萎缩性阴道炎、潮热出汗、心悸、血压增高;后期有外阴阴道萎缩、干燥、性交痛、外阴痛痒、膀胱及尿道出现尿凿、尿急、尿失禁,子宫盆底松弛,子宫及阴道脱垂,皮肤、毛发及粘膜干燥,失去弹性;心血管出现心绞痛,冠心病、骨易发生骨折、腰痛、乳房松弛、下垂。精神、神经症状:易疲倦、头痛、头晕、易激动、忧虑、抑郁、失眠、思想不集中或淡漠、紧张或不安,情绪波动。新陈代谢性障碍:肥胖,体重增加,脂肪堆积部位多在腹部、臀、乳房等处。部分患者有关节痛。骨质疏松,以累及脊椎为主,常有腰背痛。

  国际上流行的HRT(激素替代疗法)虽能减轻症状,但毒副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本身患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更是不宜采用。中医学认为,妇女进入更年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渐少而致绝经,生殖能力降低而致消失。所以本病是肾虚为本,肾阴阳平衡失调,而不能濡养和温煦其他脏腑,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处方用药,以女性为例,一般来说,主要分为三型论治: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证,且阴虚型更最多见。

  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月经周期缩短,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头晕,耳鸣,面颊阵发性烘热,出汗,腰膝酸痛,足跟疼,或皮肤干燥,心烦失眠,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上滋肾养阴,宁心安神。左归丸合勾藤汤加减。

  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苔薄白,脉沉细弱。治疗上温补脾肾之阳。右归丸加减。

  肾阴阳俱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治疗上阴阳双补,二仙汤加减。

  更年期是女性身体发展的一个阶段,很多人认为更年期综合征不需要治疗,事实上,正确了解更年期是正常生理过程,掌握这一阶段生理变化的规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忧虑。以乐观与积极的态度更容易应对更年期的不适。努力学习一些有关妇女更年期保健的生理卫生知识。认识到更年期症状的出现与自己的心理状态及外界社会环境因素的密切关系。知道这一点就可能变被动为主动,避免不良社会环境的刺激,努力克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达到减轻和改善更年期症状的效果。另外,值得强调的是要重视健康检查。提倡更年期妇女每半年到1年的时间检查一次,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妇科防癌检查,有选择地作内分泌检查。如发现身体某些脏器功能有明显不正常时也不必讳疾忌医,应找医生检查及早治疗。

  防治更年期综合征的药食佳品很多。许多都可配伍成粥疗药膳,有的还可以搭配成用餐时的佳肴,而且有很满意的疗效。常用药食妙品有:何首乌、山药、益智仁、山萸肉、百合、决明子、菊花、黄芪、当归、红枣、莲子、核桃仁、桑椹子、蜂蜜、黑芝麻、茯苓、党参、龙眼肉、玫瑰花、银耳、芡实、薏苡仁、白扁豆、胡萝卜、五味子、灵芝、枸杞子、栗子等。

分享:

如何确定女性排卵期

  正常精子在女性体内可存活2-3天并具有受精能力,而卵子仅在排卵后12-24小时内有受精可能,所以对于准备生育的夫妻,学会应用简单方法确定排卵时间,掌握主动,适时同房更有利于早日成功怀孕。

  一、月经规律的女性

  1 、排卵时间:下次月经来潮的前14天左右。

  例如,以月经周期为28天为例来算,这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在1月24日,那么下次月经来潮大致会在是在2月22日,再从2月22日减去14天,则2月8日就是排卵日。

  月经周期缩短的女性,排卵时间也会提前。假如月经周期为25天的女性,大致会在来月经10-12天排卵。

  2、超声检查:

  在计算的排卵期前2-3天到医院B超检查明确卵泡大小和内膜厚度,通常卵泡大于18-20mm才算成熟卵泡,如果排卵前内膜偏薄,可以药物治疗。

  3、尿液排卵试纸在排卵前,女性体内分泌一种激素叫黄体生成素(LH),其浓度迅速升高,因此可以从药店多买几条排卵试纸备用,在排卵期前2-3天每天可以早晚各测一次,如果出现两道杠--阳性结果,大都是24-48小时内会排卵,因此排卵试纸阳性后第2-3天同房更易怀孕。

  二、月经不规律的女性月经不规律的女性排卵时间不易确定,需要到医院通过超声检查,血激素测定来确定。

分享:

上一篇
相关阅读
津ICP备19008783号

(津)医广【2024】第04-09-01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医院首页
首页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电话问诊
电话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