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二级专业妇产
天津医大医联体
京津三甲医生
首页文章详情

卵巢早衰的原因皆症状

文章发布时间
2023-06-12

卵巢早衰的原因皆症状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内分泌腺体,是女性健康与青春靓丽的源动力,维持女性特征的雌激素主要就由卵巢分泌,卵巢还定期排出卵子。关注健康、留住美丽,每位女性都非常重视。下面就谈谈卵巢早衰的问题。

  卵巢早衰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卵巢功能过早衰退

  正常女性一般49岁左右出现绝经并开始衰老。卵巢早衰是指40岁前出现继发性闭经,临床典型表现为过早绝经,并伴有围绝经期(更年期)的一些症状如烘热汗出,心烦失眠、记忆力减退等,通俗讲就是过早的衰老了。中医很早就记载了女性一生发育、成熟、衰老的几个阶段,《黄帝内经》中提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出女性丧失生殖能力及开始衰老应该是49岁左右,这与现代的认识是一致的。女性如果过早绝经,不仅生殖功能下降或丧失,健康美丽也受到影响。

  卵巢早衰的原因

  卵巢早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遗传学因素,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卵巢早衰;第二、酶缺陷性疾病;第三、免疫因素,身体免疫功能紊乱殃及卵巢;以上可理解为中医所说的先天禀赋不足。第四、外界因素(包括医源性),手术、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吸烟及环境污染损害卵巢;第五、其它因素,如过度情志刺激、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失调等;第六、不明原因的卵巢早衰。

  中医认为卵巢早衰与肾虚有密切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失养可导致卵巢早衰。

  卵巢早衰表现

  女性在40岁前,出现月经稀发、经期缩短、经量减少、渐至闭经、不孕,伴见围绝经期症状,生殖器官萎缩,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桥本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抽血查激素水平,血中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下降;或有家族史。

  中医的“经断前后诸证”本应出现在49岁左右,表现有月经紊乱、眩晕耳鸣、烘热汗出、面红潮热、烦躁易怒,或面目肢体浮肿、尿频失禁、腰膝i软等,这些症状如果过早出现要考虑卵巢早衰的可能。

  卵巢早衰治疗

  中医治疗经验丰富,西医治疗主要是激素替代疗法,补充雌激素的不足。中医治疗多参照“经断前后诸证”一病辨证论治,分为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三个证型。

  肾阴虚证有月经稀少或闭经,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皮肤瘙痒,腰i腿软,阴道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用左归饮、六位地黄丸等方子治疗;

  肾阳虚证有月经过多或淋漓不止、或闭经,腰膝i软,面浮肢肿,形寒怕冷,大便稀溏,尿频失禁,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等表现,用右归丸合理中汤治疗;

  兼夹出现上面两个证型的表现,为阴阳两虚,用二仙汤合二至丸治疗。

  此外,还可参照“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症”等进行辨证论治。

  卵巢早衰积极防治十分重要

  卵巢早衰关系女性健康与美丽,并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及大肠癌的风险,使女性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因此应引起女性朋友的足够重视。有家族史者要早期预测并加强生育指导,早期发现,早期防治;一旦诊断为卵巢早衰要及时治疗,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减压、调节情志,避免一些不良习惯如睡眠不足、节食、长期穿紧身内裤、不吃豆制品及新鲜绿叶蔬菜等。中医提倡生活规律、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劳逸结合,随遇而安、平心静气,顺应自然、调摄养身,都对预防为卵巢早衰有指导意义。

分享:

宫颈糜烂需要治疗吗?

       所谓的“宫颈糜烂”是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过去称为“宫颈糜烂”。其“糜烂”面为完整的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所覆w,其下间质透出呈红色,但并非真性糜烂。真正的糜烂病理学是指上皮落、溃。
  其实国外早巳废弃“宫颈糜烂”这一名词,而是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由于宫颈管柱状上皮抵抗力低,病原体易侵入发生炎症。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注意的是,在一些正常生理情况如青春期、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的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宫颈管柱状上皮增生,原始鳞柱上皮交界部外移,改由宫颈管柱状上皮覆w,故可见宫颈外口呈红色细颗粒状,形似“糜烂”,实为生理性宫颈“糜烂”。
  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时柱状上皮又可退回宫颈管内,宫颈就又恢复鳞状上皮覆w,所谓的“宫颈糜烂”就自然“痊愈”了。因此,此类的“宫颈糜烂”是不需治疗的,希望广大临床医生不要再采用“宫颈糜烂”的诊断,以免误导病人。
  只有当宫颈有炎症或癌前病变时才需要治疗,如:
  1、白带增多呈粘液脓性、外阴瘙痒灼痛;
  2、阴道不规则出血、性交后出血;
  3、有尿频尿急尿痛;
  4、妇查宫颈充血水肿,粘膜外翻有粘液脓性分泌物
  5、宫颈防癌检查发现癌前病变。

分享:

上一篇
相关阅读
津ICP备19008783号

(津)医广【2024】第04-09-01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医院首页
首页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电话问诊
电话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