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月经性疾病?
所谓月经性疾病,是指月经周期与月经量基本正常,但伴随月经的发生,在月经期前后出现的一些病症。如月经性哮喘、月经性偏头痛、月经性皮疹、月经性气胸、月经性鼻出血、月经性心绞痛、月经性关节炎等。
月经性疾病产生的可能机理
1、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增多(PGF2a增多);
2、体内黄体酮与雌激素水平下降;
3、痛经;
4、月经前就月经期的免疫状态的变化。
常见月经性疾病及其机理
月经性头痛
有的女性月经期感到头痛,同时月经血量也比较多,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在激素作用下,全身小血管扩张,而颅内血管扩张可引起头痛,同时生殖系统血管扩大也可引发月经血量增多。二是激素的作用可能导致轻度颅内水肿,造成颅内压力增加,由此而出现头痛。口服麦角胺咖啡因、谷维素或元胡止痛片、加味逍遥丸均有一定效果。还有人发生周期性偏头痛,这种头痛反应是由于月经前出现雌二醇水平下降的缘故,另外还与妇女血管反应异常有关。
月经性关节炎
有些女性在月经期间可出现关节疼痛,尤以膝关节痛为多见,可伴有关节轻度肿胀和深部压痛,走路(尤其下楼梯)时加重。
月经性关节炎多见于青春期女性,月经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月经期的妇女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引起的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密切相关,由于水的潴留,出现程度不等的浮肿,以面、手、足等部位最为明显。在人的膝关节髌骨里面有一呈三角形的间隙,间隙中充满脂肪组织,称为“髌下脂肪垫”。当水钠潴留时,髌下脂肪垫发生肿胀,造成对局部神经末梢的压迫,就引起疼痛。因为月经性膝关节炎随月脂结束而逐渐缓解,所以许多患者不把它当回事,然而,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中年之后脂肪垫会逐渐变得乳厚和纤维化,活动时与周围的关节滑囊发生磨擦,导致发生滑囊炎,这时膝关节的疼痛变为持续性,甚至影响膝关节的活动。
月经性皮疹
有些妇女每逢月经来潮前后无任何其他病因,在口唇或鼻翼周围出现小米粒状疱疹,有灼热、刺痒感,或在胸背、四肢等部位见到丘疹、红斑、小疱等多形性皮疹,这些皮疹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卵巢分泌的孕酮增加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故属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月经性牙痛
有些青春期少女在行经前后可发生牙痛,但多呈一过性发作。有些妇女还伴有牙龈充血、红肿及自发性出血等症状。这多因经期体内雌激素浓度增高,刺激牙龈激素浓度增高,刺激牙龈内的特殊受体,致使牙髓和牙周膜血管扩张、肿大,进而压迫局部神经而诱发。一般到月经干净后,齿龈肿胀得以缓解,牙痛也随之消失。
月经性哮喘
少数年轻妇女由于体质虚弱,月经失调,当月经来潮时,常可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大量分泌乙酰胆碱,促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使哮喘发作。
月经性哮喘的可能机理:
1、月经性哮喘与患者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有关。
2、月经期间黄体酮的低水平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黄体酮导致微血管渗漏等。
3、前列腺素F2α明显增高,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诱发哮喘发作。
4、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使机体平衡失调,诱发哮喘症状在月经期发作或加重。
月经性气胸
有少数妇女月经来潮时,可突然发生胸闷、气急,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症状。其特点是患者年龄为24-40岁之间;胸部病变多在右侧胸腔;发病时间往往处在行经前72小时至来潮后72小时内,非月经期不发病。
月经性精神病
绝大部分发生在青春期,通常在月经来潮前有失眠、头昏、多汗、口干、手足冷、食欲差等先兆。也有些少女突然发作,表现为神态失常、狂热兴奋、烦躁多语,进有哭喊、惊恐不安或呆滞、幻想、拒食及嗜睡,其症状与精神病患者相似,持续时间约一星期左右,无需特殊治疗,月经期后停止发作,恢复正常。
月经周期性精神病的特点是:
1、在月经前2周(排卵期或黄体期)突然发病。
2、在月经来潮或经净时迅速缓解。
3、病情不限于情绪波动、可以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特别是幻觉。明显不协调性运动兴奋、少数为运动抑制;伴有轻度意识障碍的行为紊乱;片断的幻觉、妄想与语言紊乱;明显的情感高涨或低落。
月经性心绞痛
有的妇女因月经周期变化而发作心绞痛。美国医学会杂志曾介绍这类典型病例:某中年妇女发生心绞痛连续5年之久,尽管做过多种检查,仍未明确诊断,直到她在一次剧烈发作后回顾病史,才意识到每次心绞痛几乎都在月经来潮前2-3天发作,经医生跟踪观察,结果确诊为“月经相关性心绞痛”。
月经性胃痛
有人月经期出现胃痛,大多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因为子宫位置过度后倾后屈、阴道闭锁、子宫颈口狭小、多次人流、月经期性交等,导致这些内膜通过输卵管“流窜”到卵巢、胃粘膜、鼻粘膜等处,会出现胃痛、鼻出血等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应尽量少做人工流产手术,月经期不要同房,不要洗盆浴、不要游泳、不要做盆腔检查,月经来潮前禁做各种输卵管通畅试验。
月经性疾病的针灸疗法
以调节支配内生殖器的神经,以促进相关激素的内在分泌,从而减轻甚至消除有关症状。因此,取穴可考虑腰骶部、及下腹部穴位为主。这从中医角度来说,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中医认为,月经主要与肾之主生殖功能有关,因此,应该考虑使用与肾有关的穴位。下腹部正中胞宫所在,元阴元阳之气发生之地,因此,下腹部穴位,职关元、气海、奇穴--子宫均考虑。其次,腰骶部为骶神经丛所支配,而生殖泌尿系统的神经支配主要源于此,而且,骶髓是副交感神经的中枢之一,因此,腰骨部穴位也很重要,如肾俞、命门、关元俞、气海俞等,均非常重要。其次,可根据具体症状,适当配合相关穴位。最好用电针治疗或使用穴位埋线。
分享:
胚胎停育是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在宫腔内尚未自然排出,可分为2 类,一是受精卵着床后未发育出胎芽,彩色超声表现为孕7 周后仍未见胎芽只见一空胎囊,二是曾有胎芽发育但不久停育死亡,超声结果胎囊中有胎芽但发育明显落后于孕周,同时没有胎心管搏动,胎囊大小符合孕周或萎陷变形。
胚胎停育在中医范畴,可归于“胎漏”、“胎动不安”等疾病。《济阴纲目》: “胎动、胎漏皆下血; 而胎动有腹痛,胎漏无腹痛为异尔。”即胎漏指妇人妊娠后,阴道不时少量出血,点滴不尽,或时有时无而不伴有小腹疼痛; 而胎动不安则为妇人妊娠后,出现腰酸腹痛或小腹坠胀的症状,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
胚胎停育不仅危害孕妇的身体健康,亦对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因此对胚胎停育防治方法的研究已受到广大中西医学者的重视。通过西医与中医防治方法的比较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此种疾病,并进一步减少胚胎停育的发生。
1 、胚胎停育的西医防治方法
1. 1 解剖学异常
包括子宫异常、Asherman 综合征、宫颈机能不全、子宫肌瘤,影响子宫血供和宫腔内环境,造成流产。根据不同的解剖异常因素,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1. 2 遗传异常
文献报道,染色体异常在胚胎停止发育患者中的发生率为4. 8% ~ 10. 8%,是公认的引起胚胎停止发育的基本原因之一。对染色体异常导致的胚胎停育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仅能进行产前遗传学咨询和诊断
1. 3 感染因素
Lawton 等研究发现,支原体和衣原体能引起宫颈黏膜上皮损伤,导致宫内感染,致胚胎发育的毒性增加,损害胎膜组织完整性,从而引起胚胎停止发育。有胚胎停育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前应进行TORCH 检查,或作病原体分离培养,以排除相应致病因素。
1. 4 环境影响
可归纳为物理性因素( 放射线等) 、化学性因素( 有机溶剂、药物、电离辐射等) 和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过量饮用咖啡等) 。有胚胎停育史的患者再次妊娠时应尽量避免接触此3 种因素。
1. 5 免疫异常
同种免疫型流产是因为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机制发生异常,胚胎受到母体免疫应答的攻击而使胚胎遭受排斥反应,主要用白细胞免疫疗法进行治疗,它能刺激流产患者产生足够的封闭抗体。研究表明,经3 ~ 5 次白细胞免疫后,患者封闭抗体及其独特型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自身免疫型流
产患者通常可在体内检测出各种抗体,如抗磷脂抗体( APA) 、抗核抗体( ANA) 、抗甲状腺抗过氧化酶抗体等,可采用免疫抑制剂疗法治疗。
1. 6 内分泌异常
黄体功能不足( LPD) 、泌乳素( PRL) 升高、多囊卵巢综合症( PCOS) 、甲状腺疾病等是引起胚胎停育的重要内分泌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分泌异常,从而引起早期流产,约占23% ~67%。①黄体功能不全是由于孕激素产生不足或黄体维
持时间过短,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或子宫内膜成熟迟滞2 d 以上,妨碍孕卵着床和胚胎发育而致流产,临床一般需要通过口服黄体酮胶囊或肌注HCG 和黄体酮针剂增加体内黄体酮含量来达到保胎作用。②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孕期用二甲双胍治疗,其流产率显著降低。③垂体功能异常或占位病变
时,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引起卵泡发育及排卵障碍,并干扰受精和胚胎发育,导致胚胎停止发育。目前对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妊娠后是否停用溴隐亭仍存有争议。对于泌乳素微腺瘤患者妊娠后如停用溴隐亭应每2 个月复查,如发生头痛、视力损害等应重新开始溴隐亭治疗。④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如甲减患者,使用甲状腺素或左甲状腺素钠,而甲亢者,应在甲亢控制后再妊娠,孕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7 血栓前状态
易栓症,又称血液高凝状态,指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或凝血抑制物浓度降低而产生的血液易凝状态,尚未达到生成血栓的程度,或者形成的少量血栓正处于溶解状态。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并已肯定它与早、中期胎儿丢失有关。普遍的观点认为高凝状态使子宫胎盘部位血流状
态改变,易形成局部微血栓,甚至胎盘梗死,使胎盘血供下降,胚胎或胎儿缺血缺氧,引起胚胎或胎儿发育不良而流产。低分子肝素( LMWH) 单独或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低分子肝素一般用量为5 000 U 皮下注射,每天2 次。用药时间从早孕期开始用药。对于程度较重
或孕前未使用过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排卵前开始用药。报道指出单独应用阿司匹林临床效果不及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或两者合用疗效好
1. 8 低水平瘦素和核激素受体
近年来研究较多,被认为是导致胚胎停育的危险因素。Yoon 等研究表明,瘦素在代谢和生殖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瘦素能通过JAK-STAT 信号传导途径调控Gn-RH 释放,诱导垂体LH 和FSH 分泌,并刺激滋养细胞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使滋养细胞对子宫内膜的浸润能力
增强,促进血管生成,有利于胚胎着床。Henson 等在绒毛和绒毛外滋养细胞中鉴定出瘦素受体转录因子,而且低水平的瘦素似乎与流产有关。因此瘦素及其受体有可能作为孕早期胚胎是否存活的标记物。但它在胚胎停止发育中的确切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目前尚未十分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1. 9 心理因素
情绪紧张使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破坏了原来的稳定状态,使体内神经免疫及内分泌发生紊乱,特别是孕激素的改变。体内孕激素水平下降,胚胎发育不良,造成胎儿停育。因此孕妇应注意调畅情志,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2、 胚胎停育防治的中医现代研究
现代中医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等,多在继承古人理论的基础上创新而成。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 古方、自拟方) 、中成药、外敷、针灸等。
2. 1 中药
2. 1. 1 古方今用寿胎丸: 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 “男生女育,皆赖肾脏作强”,遂立寿胎丸。由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寿胎丸的主要作用包括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增强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以及雌、孕激素样活性等。对寿胎丸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生殖毒性研究表明口服寿胎丸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寿胎丸加减方: 菟丝子30 g,续断15 g,桑寄生10 g,杜仲12 g,熟地黄20 g,阿胶12 g,党参15 g,白术12 g,砂仁6 g,共35 例病人,治愈25 例占71%; 好转9 例占26%,未愈1 例占3%,总有效率为97%。当归散: 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由当归、黄
芩、芍药、川芎、白术5 味药组成。实验室研究证实当归散水提取物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具有显著的抑制收缩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共收集30 例病人,治愈28 例( 治愈率96. 7%) ,无效2 例。
安奠二天汤: 出自《傅青主女科》,由人参、熟地黄、白术、山药、山萸肉、炙甘草、杜仲、枸杞子组成。研究表明,早先兆流产组Th1 型细胞因子IL-12 明显高于正常早孕对照组; Th2 型细胞因子IL-4 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 IL-12 /IL-4 治疗前明显高于相同孕周正常妊娠组,“安奠二天汤”治疗后显著降低,达到正常妊娠相同孕周的水平。故推论“安奠二天汤”方具有良好的安胎临床疗效。
泰山磐石散: 出自《古今医统大全》,由黄芪、人参、当归川续断、黄芩、熟地黄、川芎、白芍、白术、炙甘草、砂仁、糯米组成。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共40 例,其中治愈31 例,好转5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90%。
2. 1. 2 自拟方滋肾育胎丸: 当代名医罗元恺教授自拟方,主要组成: 党参、续断、白术、巴戟天、何首乌、杜仲、枸杞子、菟丝子和熟地黄。试验研究表明,该方具有促进卵泡和黄体发育的作用,并改善试验兔卵巢和子宫血液供应[18],用药后试验兔子宫内膜轻度增厚,腺体数目明显增多,并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泌期改变,个别动物有红体、白体的形成,因此常用于黄体功能不足之先兆流产。
补肾安胎饮: 湖北省中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郭荣自拟
方,由桑寄生15 g,菟丝子30 g,续断15 g,杜仲15 g,黄芪20g,炒白术12 g,黄芩6 g,阿胶12 g,甘草6 g 组成。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痊愈14 例,显效12 例,有效5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88. 57%,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尤其在改善小腹疼痛或坠胀,腰酸胀痛,夜尿频多等方面效果显著。
2. 2 中成药
中成药在治疗胎漏、胎动不安患者时,谨遵调理冲任,补肾安胎之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应用丸、散、膏、丹类中成药辨证治疗,临床研究证实疗效显著者,举例如下。
安子合剂: 由川断、桑寄生、菟丝子、苎麻根、丹参、黄芩、白术、太子参、甘草等组成,研究表明,采用安子合剂治疗先兆流产,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明显改善腹痛、腰酸、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而且能促进妊娠激素的增长,并当胎儿成形后能维持激素的平稳下降,从而保证了胚胎的正常发育,提高了胚胎质量,临床治疗的痊愈率达85%,保胎成功率达90%。
孕康口服液: 根据著名中医妇科世家安徽砀山杨氏妇科祖传秘方“保胎无忧方”研制而成的国家三类新药,由党参、黄芪、山药、阿胶、狗脊、菟丝子、续断、杜仲、白术、苎麻根、艾叶等组成,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303 例,痊愈295 例,无效8 例,治愈率97. 4%。实验研究表明,孕康对针刺和缩宫素所致大鼠实验性流产有明显的保胎作用,对大、小鼠的离体子宫和家兔在体子宫有明显松弛作用,并能拮抗缩宫素和乙酰胆碱等对子宫的兴奋作用。
固肾安胎丸: 由制何首乌、菟丝子、生地黄、白术等组成,为中药三类新药。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治愈率为90. 8%,对照组治愈率79.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孕酮等指标显著上升。
保胎灵胶囊: 由熟地黄、煅牡蛎、五味子、阿胶、槲寄生、巴戟天、白术、山药、白芍、煅龙骨、续断、枸杞子、杜仲、菟丝子等组成。临床研究表明,实验组总有效率97. 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 5%。保胎灵胶囊保胎效果优于黄体酮。
2. 3 其他
2. 3. 1 外敷广州荔湾区中医医院研究表明,通过免煎中药颗粒敷脐治疗先兆流产,疗效明显,其中治疗组30 例,治愈18 例,显效6 例,有效4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3. 3%。其组方为菟丝子、续断、桑寄生、艾叶,通过药物对脐部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 3. 2 针灸著名针灸大师谢锡亮先生认为子宫穴乃经外奇穴,阴交穴乃冲任及少阴肾经之会穴,府舍穴系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及阴维脉之会,此三穴均用小艾柱灸,共起温宫、补血、益气之效,子宫得血之养,得气之充,则胎元自固。
分享:
(津)医广【2024】第04-0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