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既是未足月便出生的幼儿,这种幼儿身体的各个机能和各个系统发育较正常幼儿差,而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及活动能力和身体发育都较正常幼儿低,所以对于早产儿的护理要格外注意。同时早产儿的体能训练方法也教正常幼儿不同。
早产儿体能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由于早产儿的身体各项发育未完善,所以在训练早场而体能时要注意幼儿本身的能力和条件,不能强行实施。对于早产儿四肢的活动能力训练,家长可以帮助宝宝每天做一些简单的体操,活动宝宝的四肢,慢慢的让宝宝配合,养成习惯。
对于早产儿来说,最好的触觉训练就是从刚出生开始。家长对于早产儿的抚触,不仅能安抚幼儿的心理,抚平孩子的暴躁情绪。还可以帮助孩子按摩,让孩子随着家长的动作来配合动作,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活动能力,还锻炼了孩子的配合与人合作能力。
另外对于早产儿的视觉刺激也尤为重要。家长要让早产儿多接触周围的物品,让早产儿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会使早产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然后主动的去接触这个事物,去抚摸它。接触不同是物品会让宝宝有不同的感受,有利于宝宝认识更多的事物,了解更多的事物。
家长在对早产儿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不能一味的强调早产儿的体能训练,而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引起的严重后果是得不偿失的。对于早产儿的体能训练要做到感想和动手统合才是最好的训练。让孩子整体的训练得到的效果往往比单项训练的收益更多。并且对早产儿体能的训练,还可以降低幼儿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生。
为了预防高危儿发育异常,父母应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为基础,根据个体化原则,注重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育的预见性干预指导。
新生儿期
1)强调母婴交流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多与新生儿接触,如说话、微笑、怀抱等;
2)学会辨识新生婴儿哭声,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其需求,如按需哺乳;
3)新生儿喂奶1小时后可进行俯卧练习,每天可进行1~2次婴儿被动操;
4)给新生儿抚触,让新生儿看人脸或鲜艳玩具、听悦耳铃声和音乐等,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
1~3个月
1)注重亲子交流,在哺喂、护理过程中多与婴儿带有情感的说话、逗弄,对婴儿发声要用微笑、声音或点头应答,强调目光交流;
2)通过俯卧、竖抱练习、被动操等,锻炼婴儿头颈部的运动和控制能力;
3)增加适度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刺激,听悦耳的音乐或带响声的玩具,用鲜艳的玩具吸引婴儿注视和跟踪。
3~6个月
1)鼓励父母亲自养育婴儿,主动识别并及时有效的应答婴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逐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2)培养规律的进食、睡眠等生活习惯,多与婴儿玩看镜子、藏猫猫、寻找声音来源等亲子游戏;
3)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多与婴儿说话、模仿婴儿发声以鼓励婴儿发音,达到“交流应答”的目的;
4)鼓励婴儿自由翻身、适当练习扶坐;让婴儿多伸手抓握不同质地的玩具和物品,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发展。
6~8个月
1)父母多陪伴和关注婴儿,在保证婴儿安全的情况下扩大活动范围,鼓励与外界环境和人接触;
2)经常叫婴儿名字,说家中物品名称,培养婴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引导婴儿发“ba ba”、“ma ma”等语音,提高其对发音的兴趣;
3)帮助婴儿练习独坐和匍匐爬行,扶腋下蹦跳;练习伸手够远处玩具、双手传递玩具、撕纸等双手配合和手指抓捏动作,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8~12个月
1)帮助婴儿识别他人的不同表情;当婴儿出现生气、厌烦、不愉快等负性情绪时,转移其注意力;受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2)丰富婴儿语言环境,经常同婴儿讲话、看图画。让婴儿按指令做出动作和表情,如叫名字有应答,懂得挥手“再见”;
3)帮助婴儿多练习手-膝爬行,学习扶着物品站立和行走;给婴儿提供杯子、积木、球等安全玩具玩耍,发展手眼协调和相对准确的操作能力;
4)增加模仿性游戏,如拍手“欢迎”、捏有响声的玩具、拍娃娃、拖动毯子取得玩具等。
分享:
在门诊,经常有女性朋友就诊时说,我在外院发现宫颈糜烂,说不治会变癌,好担心,大夫你给我看看。
那么,宫颈糜烂等于癌麽?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宫颈糜烂,说到底,实际上是过去对宫颈的一种正常表现的错误认识。
宫颈糜烂需要治疗么?有些人认为,结了婚的女性都会有,它既不影响工作又不影响生活,无足轻重,治疗与不治疗都一样。另一些人认为,宫颈糜烂是癌前病变,谈癌色变,每日忧心忡忡,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产生“恐癌症”而影响个人情绪乃至日常生活,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宫颈糜烂是伴随女性激素变化发生的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因柱状上皮较薄,暴露其下的血管,表面视觉发红,既往称之为糜烂。只有正确认识宫颈糜烂,才能正确地应对。
如何及时发现宫颈的癌变呢?对于21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我们推荐每年的宫颈排癌检查,而对于30岁以上的育龄期妇女,则建议联合HPV高危型的筛查,宫颈癌是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治的癌症,只要坚持定期体检,医师会根据不同的结果对您做出合适的健康建议。
分享:
(津)医广【2024】第04-09-01号